2006年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新看点
在人才培养中,我校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而不是以专业的需要为核心。“以人为本”从本科人才培养角度上讲就是要在教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,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符合学生个性特点,在出口上实现学生多方向发展的可能。为此,我校一直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,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化成长空间。
1、按学院大类招生。浙江大学2006年基本实行学院大类招生(个别学院、专业除外),学生入学的时候不会有专业“帽子”扣在头上而学得很狭窄,能广泛接触各科类的知识,构筑宽厚的学科基础。这将使学生在大学里重新认识专业和自己的特长、兴趣,并在前1-2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。
2、按大类培养。按照“宽、专、交”和“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并重”培养体系的要求,我校重新调整了本科教育培养计划和课程,淡化专业,按大类培养。课程体系核心是三大模块:通识课程、基础课程、专业课程。
3、专门的新生教育指导。面对多样化自主选读课程的自由,为保证学生能够合理的安排修读计划,实现自身成才的目标,我校从学生入学开始,专门开展新生教育培训。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高年级学长的指导,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,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学习培养计划,为再次确认主修专业打下良好基础。
4、1-2年后再次确认主修专业。经过1-2年的学习,学生可以在符合相关专业前期课程修读的条件下,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、兴趣、潜力,确认主修专业并选择专业模块课程修读计划,进入专业培养阶段。学生可以在已经确认的专业大类中再确认专业方向,也可以跨学院确认新的主修专业。
5、多通道的学生培养模式。除主修专业外,我校积极引导学生多途径、多方式交叉学习,鼓励学生修读第二专业(含辅修、双学位)、各类强化班、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;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,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。我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由开辟最喜爱的学习路径,以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,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重构。
6、全面推进学分制。实施以弹性学制、选课制、导师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,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,自主选择课程及层次、学习进程和任课教师。学生注册入学后,四年制本科生在六年内、五年制本科生在七年内,只要获得相关专业毕业最低学分,并达到学校有关规定要求,可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。但毕业时学制均按四年或五年计算。对需要重新修读的课程,可多次交费重修,也可改选其他可替代课程。
7、继续完善“四学期制”。 四学期分别称为“秋学期、冬学期、春学期、夏学期”,每学期长度各为9周,并设三个长短不等的假期。实施“四学期制”将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范式,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,为吸纳更多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讲课创造条件,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。
8、注重实践教学、培养创新能力。我校设置多种实践教学环节,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,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法、实地考察法、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形式;开设大量的交叉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修读;大量教学课件上网供学生自主学习。学校每年投入200万专项资金,支持本科学生的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“挑战杯”科技竞赛,“蒲公英”创业计划大赛,“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”(SRTP)项目以及各种的学科竞赛和学术节,参加学生达万人,每年在国际竞赛和全国比赛中获奖数达60余项。
9、拓宽学生国际交流渠道,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。学校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参与对外交流,2006年计划本科学生短期学习交流和校际文化交流人数达1000人次。学校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加强与名校的联系,提升交流层次和水平,同时加强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、著名企业的联系,促进多层次、多渠道的交流,为广大同学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。
10、提高对教师、教学的工作要求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,浙大要求优秀教师必须从事本科教学,每个教师每周要有三个学时面对学生。学校还组成教学督导组,有教风督导、学风督导和教学资源使用状况督导,以保证教学改革向正常的方向推进。学校通过青年教师“新星计划”、“交叉学习计划”,培养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、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意识。